彝族是西南地區人口最多、分支最多、民族歌舞最為豐富的民族。彝族形成期是在南詔時代(公元8至10世紀),當時佛舞、巫舞、廟會舞以及各種樂舞極其盛行,有些歌舞至今保留在彝族人民中間。據統計,彝族民間舞蹈有170多種,跳法也有1900多種。舞蹈的主要特征表現在聯袂環舞、頓足踏跺、擊節歌舞等方面。彝族主要居住在深山老林,直到解放前夕還保留著多種社會形態,因此,彝族舞蹈中還保留著遠古風貌,如打歌。"打歌"起源很早,是人們婚喪嫁娶必不可少的一項活動。打歌的基本動作有:翻身轉、左右蹬跳、翻身勾腳、跳蹲步等動作。動作激烈,情緒高漲,是群眾喜愛的自娛性活動。
"花腰跳樂"是彝族青年男女交誼舞,無音樂伴奏,舞者用彝語演唱,其調子只有本民族人能聽懂。舞蹈表演人數不限,男女圍圈拍掌而舞,舞蹈隊形有對跳、穿花等。舞蹈多做踮走步、蹬步踮、崴步、崴踢步等。
"煙盒舞"又稱"跳弦"、"跳樂",最早因四弦琴伴奏而得名,后因舞者手持煙盒舞蹈而得名。
"左腳舞"是彝族大型群眾集體舞,一般在彝族傳統節日"三月會"時跳,是彝族青年交流情感、尋找知己的一種交誼舞蹈。左腳舞的舞蹈動作主要表現在腳下,如直腳、甩腳、串花、翻身、合腳等,舞蹈者相互連臂踏跳而舞,身體隨著節奏上下顫動,彈月琴拉胡琴的樂手站在舞隊前列,舞者摟腰搭肩踏跳舞蹈。
彝族舞蹈除以上種類之外,還有阿細跳樂、花鼓舞、銅鼓舞、燈弦舞、阿乖佬、跳籮籮等種類。